(通讯员:蒋馨怡)4月25日晚,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二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举行。应学院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马楠副教授作了题为《〈白虎通义〉与〈论衡〉——汉章帝时代的经学管窥》的学术报告。学院王雪玲教授、牛敬飞教授、张宗品副教授、吕东超副教授与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由翁彪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马楠副教授指出过去学界对东汉史、东汉经学的研究相对薄弱,主要问题是缺乏一个贯穿的线索。无论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以及今古文之争,还是博学与守章句,都不足以充分解释东汉经学、经学史的相关史料。因此,马楠副教授以章句的内容结构及其历时变化作为研究东汉经学的线索,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本次讲座。
首先是章句内容的重新认识。马楠副教授认为,章句既包含“循文说解”,即划分句段、分文析字、串讲文句、说解经义的内容;也包含“经义论难”,即说解经义、议论分歧、辩驳是非、整合同异的内容,二者都属于章句学的传统。“循文说解”与“经义论难”可以比附为义疏的“疏家”与“论家”,既可以组合也可以分离。
其次是章句内容“经义论难”的诸种体裁。马楠副教授认为东汉时期章句“循文说解”和“经义论难”两部分往往分离别行。“经义论难”独立发展之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体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议/义”为题和以“论”为题的著述。前者以《石渠奏议》《白虎议奏》《五经异义》为代表,后者以《新论》《论衡》《潜夫论》《中论》为代表。
关于《白虎通义》,马楠副教授认为《白虎通义》不是四库馆臣所谓《议奏》統名、编次诏书,而是对《议奏》“撰集其事”的成果,是将“共正经义”“详考同异”的结论按照事目的内在逻辑分级列序。《通义》通过文质不同、殷周异制兼容诸经传记,糅合了“异义”“奏议”论及的经传异同,整合了辩难的关键论据,并通过“亲称制临决”的结论截断了对经传不合之处的继续追究。
关于“论”,马楠副教授认为主要特点是以论题为中心,广引经书传记展开,并结合《论衡》展开解读。马楠副教授借用了李非凡《六朝经学论议考》提出的“征”(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关”(假言选言推理)、“并”(类比推理)的三种句型来分析东汉经注、史传、子书乃至南北朝义疏、礼论中的辩难方式。
讲座的结尾,马楠副教授回溯“通义”从碎义逃难到整合异同的整体过程,具体展示“通义”如何将疑难之处在四代异制、文质不同、时地有异中得到安放,显示出章句之学整齐六经、构建完整经学体系的努力。
在交流环节,参会师生与马楠副教授围绕“怎样通过《白虎通义》重新书写东汉政治史”,“《五经异义》与《白虎通义》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葛洪论辩方式与王充相似,但思想上存在巨大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王雪玲教授高度肯定了马楠副教授讲座的学术价值,认为本场讲座文献史料翔实,论证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有趣,见解深刻独到,为参会师生提供了一场难得的学术盛宴。翁彪老师代表全场师生对马楠副教授的到来以及精彩报告表示由衷感谢,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