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朱琳)4月25日上午,集贤讲堂第438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举行。应学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应邀来访我院并作了题为“‘史无定法’与‘史采佳法’——我的治学之路”的学术报告。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由黄正林教授主持。
马敏教授结合刘子健、章开沅等前辈学者的治学方法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将“史无定法”与“史采佳法”的思想贯穿其中。在第一部分“商会史研究”中,马敏教授从辛亥革命史研究视角出发,结合相关档案资料,对商会组织系统进行分解和重组,从而把商会、城市和社会三者紧密联系起来。马敏教授认为研究商会史也具有更好完善中国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构建新型市民社会体系等的现代意义。在第二部分“博览史研究”中,马敏教授指出博览会史具有晚清、民国等“内史”和博览会在与社会、世界的互动这样一种“外史”相互结合与相互映射的多样性特征,需要在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中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博览会的意义就在于考察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在第三部分“教会大学史与文化交流史研究”中,马敏教授指出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翻译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圣经》,但是经过研究后发现,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马士曼在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圣经》,比马礼逊要早一年。
在交流环节,参会师生与马敏教授就“在历史研究中如何将理论概念与历史阐释结合起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黄正林教授对整场报告做总结点评。他指出在历史研究中的系统性思维需要一个长期读书和实践的过程,希望青年学子兼收并蓄、厚积薄发,筑牢学术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