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做客集贤讲堂

发布时间:2025-04-01点击量:

(通讯员:王子谞)3月28日上午,集贤讲堂第431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111会议室举行。应学院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暨全球史研究院李剑鸣教授应邀来访我院并作了题为“关于历史研究中‘现代化范式’的方法论反思”的学术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孙伟,副院长郭响宏、刘旭辉,学院世界史全体教师以及世界史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秉忠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剑鸣教授介绍了现代化史学在欧美和国内的兴起历程,还着重提出了两点有关国内学界对欧美现代化史学的误解。对于多数史家来说,“现代化”的主要意义不在于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为处理题材提供路径和方法,在历史研究中通常体现为一种“范式”。“现代化范式”首先涉及对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的类型学分析,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治学界便有人把现代化分为两种类型,即“内源型”和“外源型”,但李剑鸣教授认为,这种划分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如果从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着眼,可以将“现代化”分为“自发型现代化”和“自觉型现代化”;“自发型现代化”主要见于17-19世纪的北大西洋世界,未以“现代化”为名,是一种经漫长时期的不断演化累积而成的社会巨变;“自觉性现代化”则是19世纪以后的诸多国家,基于对北大西洋世界社会转型的观察与反思,开始采取模仿性、追赶式的转型战略。

李剑鸣教授认为,“自发型”和“自觉型”的划分可以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具有更为具体的时空感,也能带来新的认识论效应。历史学家所面对的“现代化”,通常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历史事实,也不是一个连续一贯的历史过程。如果将现代化作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学家便不能完全依靠常规的历史学方法来处理,需要从社会科学和新社会史获得方法论的启迪,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在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上也是不尽一致的。

李剑鸣教授分析了在研究现代史学的进程中,要如何与国际史、跨国史和全球史等联系和互动,现代化理论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学家在加以借用时务必留心注意,同时历史学家还需注意到“传统—现代”的复杂关系。

在交流环节,参会师生与李剑鸣教授围绕“跨学科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李秉忠教授为整场报告做总结并代表全场师生对李剑鸣教授的到来以及精彩报告表示由衷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