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宪群教授做客集贤讲堂

发布时间:2025-03-26点击量:

(通讯员:蒋馨怡)3月24日晚,集贤讲堂第429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111会议室举行。应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卜宪群教授应邀来访我院并作了题为《秦汉的乡里人口迁移流动与国家治理》的学术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孙伟,副院长冯立君、刘旭辉,学院崔建华副教授、骆扬副教授、张文安副教授、李兆宇老师、吴雪梅老师,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教授,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臧知非教授与中国古代史方向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由赵世超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卜宪群教授指出“人口迁移流动”包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概念,并介绍了选题的切入视角。秦汉是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形成时期,人口迁移流动较先秦时期有了重大转变。本次讲座采取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以乡里为基础,重点从“居住形态”、“迁移流动类型”与“治理措施”三个角度,分析秦汉乡里的人口迁移与国家治理问题。

关于乡里民众的居住形态。周秦之际,中国古代民众的居住形态经历了从“族”聚居为主体的血缘形态到以个体家庭聚居为主体的地缘形态的转变过程。卜宪群教授根据《尚书》《逸周书》《史记》《说文解字》《尔雅》和《史颂簋》《令方彝》铭文等史料,界定乡、里、邑、聚等地域概念的内涵与性质,指出里、聚、邑都属于一种地域组织的性质,聚、里小一些,邑较聚、里大一些,也可以互称。接着卜宪群教授向大家展示文献简牍中有关“里”的记载,进而指出作为国家一级行政组织的里根本特征还不是地域化,而在于里中民众的社会组织形式。里的行政组织建设建立在“户籍相伍”的完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卜宪群教授还指出秦汉民众基本都住在国家规划或管控的里中,但也有例外,并枚举《汉书》《后汉书》《盐铁论》等史书记载之例,以示说明。

关于乡里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类型。卜宪群教授指出乡里是秦汉人口迁移的起点。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各种复杂因素导致乡里社会人口流动频繁,乡里社会的人口流动性特征也更加突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政治性迁徙与人口流动”、“贫困、灾害、剥削压迫及其他原因的人口迁移”、“职业性迁移流动”。每一种类型,卜宪群教授都结合文献简牍详述其原因、盛行时段、人员构成、地域特征、组织形式、户籍变更情况等特点。

关于人口流动与国家治理措施。卜宪群教授主要讲述了“里的治理”、“政治性人口迁移治理”、“ 贫困、灾害、剥削压迫及其他原因的人口迁移治理”、“ 职业性迁移流动治理”四个方面。在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形势下,秦汉时期里的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文献简牍记载为例,卜宪群教授指出里有门、街、垣、监门、左右等复杂的结构;里并非“一里百家”如此整齐划一,而是有不同的户数;里有人为规划的情况等等。针对秦汉三种类型的乡里人口迁移流动,在这一部分,卜宪群教授同样结合文献简牍详述秦汉时期国家应对的治理措施,特别聚焦于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安置方式、提供什么样的经济保障或政治待遇、采取什么样的户籍管理模式、实行什么样的人口流动监管政策等。

在交流环节,参会师生与卜宪群教授围绕“秦汉时期国家治理政策施行实践中是否存在形式主义”、“籍贯与故乡观念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赵世超教授为整场报告做总结。他指出,卜宪群教授的讲座,文献材料丰富,分析层层递进,极大的开拓了参会师生的视野。赵世超教授代表全场师生对卜宪群教授的到来以及精彩报告表示由衷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