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
秋光为序,筑梦启航。新学肇始,万象更新。9月8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长安校区新勇活动中心学生剧场举行。学校原校长、学院教授赵世超,学校原副校长、学院教授萧正洪,学院党委书记孙伟,院长李化成,副院长刘旭辉,教师代表王晖教授、曹玮教授、陈峰教授、拜根兴教授、黄正林教授、沙武田教授、郭富斌教授、柳德军教授、毕经纬教授、石晓军教授、黄晓芬教授,张宗品副教授、于留振副教授,青年教师张明、...
秋光为序,筑梦启航。新学肇始,万象更新。9月8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长安校区新勇活动中心学生剧场举行。学校原校长、学院教授赵世超,学校原副校长、学院教授萧正洪,学院党委书记孙伟,院长李化成,副院长刘旭辉,教师代表王晖教授、曹玮教授、陈峰教授、拜根兴教授、黄正林教授、沙武田教授、郭富斌教授、柳德军教授、毕经纬教授、石晓军教授、黄晓芬教授,张宗品副教授、于留振副教授,青年教师张明、...
9月13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行。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土耳其研究中心、国家民委环黑海研究中心承办。与会学者聚焦“三海两亚”区域,探讨数智赋能下人工区域国别研究的新路径。 研讨会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柯西钢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秉忠教授,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
近日,我院沙武田教授专著《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入选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是沙武田教授二十余年围绕“敦煌石窟丝路图像”这一主题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本书集中梳理了敦煌石窟壁画中遗存下来的反映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交流的图像,具体包括法华经变和观音经变中的商人遇盗图,各类壁画中出现的绢帛图像,具有丝路胡风的经变画乐舞胡旋舞图像,壁画中出现的朝鲜半岛人物形象,...
6月11日,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原创的“大先生”话剧《河山》在第二届陕西省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演中荣获特等奖。本次活动由陕西省科协、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技厅、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科学院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报社承办,旨在进一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共有16家单位21部剧参加。我校科学技术处推荐的获奖剧目《河山》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团队原创,...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布《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研究报告(2024年度)》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版(2024年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24年版)》于2025年4月19日在“2025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发布暨预印本平台建设论坛”上正式发布,是该成果的第四次发布。该报告依据2021-2023年复印报刊资料机构转载数据和同行定性评审结果,按机构类型和所属学科,...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陕西特色线上课程结题验收拟通过课程名单的公示》。我院萧正洪教授团队申报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长安》课程和王双怀教授团队申报的《西安的历史与文化》课程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并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学院依托中国史学科的深厚积淀与特色优势,发挥学院在虚拟仿真实验、数字人文等领域的发展优势,持续加强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此次入选的两门课程,...
西安作为唐代都城长安的所在地,有着丰富的唐代历史遗存,如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大雁塔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田野调查场域。1986年,《唐史论丛》应运而生,作为国内唐史研究的三大核心刊物之一,它以选题前沿、关注学界研究焦点、促进青年学者发展为特色。例如第三十七辑刊载的学术论文,对元和年间宰相武元衡遇刺事件提出全新解读,突破传统藩镇说,引发学界广泛讨论。又如,90年代之后,西安新出土了大量石刻墓志,...
为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聚力解决研究生教育相关问题,我院于9月20日在长安校区举办历史教育学科学科建设暨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学术论坛。学院党委书记孙伟、副院长郭响宏,西北师范大学姬秉新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陈辉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李艳洁教授,西南大学袁从秀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王德民教授,青海师范大学袁亚丽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楼建军教授,铜川市王益中学副校长、...
神秘的西夏文字曾长眠于历史尘埃。清末重现于世后,对其的解读与研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在西夏文古籍整理与数字化进程中,文字的基础性识别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耗费研究者心力与时间的核心步骤——其中尤为烦琐的手工录入环节,曾严重制约整体工作进程。为了突破研究发展的这一关键瓶颈,我院教师张光伟带领团队创新性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实现了西夏文字的自动识别。2017年,他的西夏文AI自动识别系统获得教育部立项,在2018年初,...
(通讯员:蒋馨怡)9月14日下午,集贤讲堂第451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举行。应学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作了题为《经济视角下的战后欧洲一体化与民族国家振兴》的学术报告。讲座由何志龙教授主持。讲座伊始,邢来顺教授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背景。他援引罗杰斯·布鲁贝克等学者的观点,指出传统学界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意味着欧洲民族国家的终结。然而,邢来顺教授认为战后欧洲一体化并非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或迈入所谓的后民族国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