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聚焦“三海两亚”区域,探讨数智赋能下人工区域国别研究的新路径。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柯西钢主持论坛开幕式。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秉忠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战略引领。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重塑着人文社会各个领域研究的研究范式,也为区域和国别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陕西师范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重点聚焦“三海两亚”,对于整个欧亚大陆的研究,对于全球治理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区域国别研究?如何与区域国别研究相结合,实现从辅助工具到范式革命的跃升,为能够进行全息感知、深度关联、逻辑推演的数字化战略参谋,实现可靠的人机协同?我们希望能够借助于“三海两亚”的研究案例,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跨学科研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认为,陕西师范大学依托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凝练出“三海两亚”的研究特色,同时学校在中亚、土耳其等国开展扎实的田野调查,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产出众多高水平成果,为区域国别学内涵式发展树立了典范。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人文社科的研究范式,为区域国别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以算法为工具、以国别为锚点、以区域为切口,基于全球视野解码区域国别研究,成为学界亟待突破的问题。本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区别国家研究”,设置了四个分论坛,“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黑海、里海、波罗的海区域历史研究”分论坛,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索区域文明交融的脉络,为理解当下区域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人工智能时代区域国别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分论坛,将聚焦技术前沿,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区域国别研究,以及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冲击。“大变局下地区秩序与全球治理主题”分论坛,立足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分析地区秩序演变趋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新时代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分论坛,将围绕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交流经验、凝聚共识,为学科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张凌云提出,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门聚焦各区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发展综合性学科,在全球化深入推进与国际格局复杂演变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人工智能的出现犹如为这一学科插上智慧的翅膀,为我们研究破解难题、拓展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提供全新路径。区域国别研究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国际合作共赢以及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这一区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既是应对全球复杂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的必要要求。本次“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为了搭建这样一个汇聚全球智慧、共探前沿议题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新方案,为促进国际学术合作作出新贡献。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化成介绍,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基于世界史、国家安全学、民族学、历史教育等深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细化出了环黑海区域与土耳其研究、环波罗的海及东欧研究、中亚环黑海区域研究、俄罗斯及当代大国战略竞争研究的四大区域国别研究方向。未来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将进一步发挥世界史、国家安全学、民族学、历史教育等学科优势,扎根中国、国际协同、数智赋能、交叉融通、创新驱动,为做好“三海两亚”为中心的区域国别学基础研究作出贡献。
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共同主办。
中国社科网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14_59147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