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集贤讲堂第446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举行。应学院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教授作了题为“汉晋时期郊祀祭坛的形制演变”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副院长冯立君教授主持。学院中国古代史方向、考古文博方向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倪润安教授联系考古发现、出土文献、传世文献等材料,详细而形象地梳理了汉晋时期郊祀祭坛形制的演变历程。倪润安教授指出,从天、地祭坛的形制要素变化情况来看,这一时期郊祀祭坛形制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期,在秦代至西汉元帝时期。汉初首先继承了秦代的祭祀制度,随着西汉几代皇帝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天、地祭坛的形制和礼仪得到持续完善,郊祀的格局在汉武帝时发生了重大改变,郊祀制度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了,但郊坛的地点尚不在都城近郊。
第二阶段确立期,在西汉成帝至新莽时期。相比前一阶段以皇帝意志为导向,这一阶段祭坛形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宰辅大臣,代表者先有匡衡,后有王莽。在他们的主张和设计之下,虽经反复,但原来远在外地的天、地祭坛终于完成了迁建长安城郊的过程,从而定型和命名为南、北郊。长安城南、北郊坛的形制比较繁复,都分为核心和外围两部分。从相应的形制数据就可以看到,南郊坛比北郊坛更复杂、地位也更重要。
第三阶段成熟期,在东汉时期。天、地祭坛的成熟性表现在制度有增有减,突出了中心坛的地位和祭祀礼仪的标准化。其一,减掉了祭坛的外围部分,使中心坛不再被过度地重重包围和遮挡,影响观瞻;将中心坛由西汉的一层增为两层,增加了高度,突出了中心坛的高大;将紧贴中心坛的高墙“营”降低为矮墙“壝”,可避免在近处遮挡中心坛下层的外坛。其二,群神数量众多,但层级清晰,按天地—五帝—群神的等级高低顺序由内向外排列;群神的摆位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集中在陛、道、门这些必经位置的附近,大大方便了祭祀活动的流程安排。其三,祭祀礼仪标准化,用犊、用牛、乐舞、用席等都有明确的使用对象和相应数量。
第四阶段变革期,在魏晋时期。这一阶段的变革不是发生在南、北郊坛的内部形制上,而是在外部的整体结构上。由于郑玄、王肃对于儒家经典解释的不同,天、地祭坛经历了从曹魏郊丘分立到西晋郊丘合并的反复过程。西晋建立后,在武帝的坚持下,最终归并圆丘、方泽于南、北郊,恢复到东汉时的体系。
在交流、讨论环节,参会师生围绕“北魏时期的郊祀祭坛的形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冯立君教授为整场报告做总结,并代表在场师生对倪润安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由衷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