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真霜)3月16日下午,集贤讲堂第427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C段524会议室举行。应学院邀请,上海博物馆刘健研究馆员应邀来访我院并作了题为“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博物馆数字资源的运用与展示—以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实践为例”的专题讲座。学院考古文博方向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由郭艳利教授主持。
第一部分,刘健研究馆员深入探讨了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化博物馆以及智慧博物馆的概念与内涵。目前,社会公众普遍将博物馆数字化视为一种辅助工具,然而,刘健研究员认为,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将难以推动创新发展。他强调,只有转变业务思维、转型业务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的转型。基于此,他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博物馆数字化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内容与技术的关系、数据质量与运用、数据规范与标准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刘健研究馆员指出,应从数据的采集、管理与挖掘入手,构建博物馆知识生产与组织服务的新模式,从而稳固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等智慧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在此过程中,数字人文研究作为人文学界的新兴领域,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与工具。
第二部分,刘健研究馆员详细讲解数据化的内涵,并进一步引申到智慧数据与语义网的概念。他指出,数据化的关键在于语义化,即通过开放数据的寓意关联起的数据集,配合可视化工具,构建分布式数据聚合呈现的知识图谱。
讲座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数字人文。刘健研究馆员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数字人文”概念的理解,并总结数字人文是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一种新范式。随后,他分享了上海博物馆正在推进的两个数字人文项目,“宋徽宗与他的时代”和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最后,刘健研究馆员介绍了国外博物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经典案例,为在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视野与实践参考。
讲座最后,郭艳利教授为整场讲座做总结,并代表全体师生对刘健研究馆员的到来以及精彩讲座表示由衷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