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与省市文物保护部门合作 成功复原唐代贵妇冠饰

发布时间:2014-09-15点击量:

中新网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8-26/6532724.shtml

新浪链接:http://news.sina.com.cn/o/2014-08-26/161830746218.shtml?qq-pf-to=pcqq.c2c

 陕西复原唐代贵妇冠饰为萧后凤冠修复提供借鉴

 陕西复原唐代贵妇冠饰为萧后凤冠修复提供借鉴

“裴氏冠饰”的原始出土照片。 记者 张远 摄

  中新网西安8月26日电(记者冽玮 田进)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三秦学者”、研究员杨军昌博士26日向中新社记者透露,该院已基本成功修复一件唐代贵妇“裴氏冠饰”。这是继唐高祖第五代孙女李倕冠饰之后,考古专家修复的第二件中国唐代贵族女性冠饰。也是陕西首次主动、系统地运用多学科研究解决的考古学问题,为隋朝萧后凤冠的研究修复提供借鉴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冠饰代表其身份,点缀于青丝云鬓,色彩绚烂,雍容华贵。白居易曾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目前出土的唐代妇女冠饰较为罕见,大多已无法复原。

  据了解,“裴氏冠饰”出土于西安唐代阎识微夫妇墓,从随葬品组合情况来看,或为皇家御赐。经过清理,考古人员发现“裴氏冠饰”材料有铜、金,也有玉质、绿松石、珍珠等。饰件多用捶打工艺,并首次发现了表面鎏金的铜珠。

  杨军昌介绍,“裴氏冠饰”饰件保存情况不佳,大的构件多出现残断。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作研究,在实验室进行修复的同时,参考《女孝经图》、明代水陆画等文献资料,“把零件复原,把部件复原,把整个冠饰复原”。

  “只看这些残存的物件,无法想象头冠的原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徐涛说,可见的凤冠实物最早为明代,图像资料最早为宋代。按照“汉承秦制”、“宋承唐制”等说法,“裴氏冠饰”代表的是后世冠饰的“祖形”。它的复原为研究中国古代冠饰制度提供了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复原唐代冠饰原貌,需要多学科合作,综合历史、艺术、文物等多学科来共同完成。利用文献记载、图像资料,以及后世冠饰特点考据唐代冠饰形制,进行复原,整理组合成一个最接近原貌的冠饰状态。

  徐涛认为,“裴氏冠饰”的成功复原,对隋朝萧后凤冠的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3月,隋炀帝墓与萧后墓在扬州被发现,出土了400多件套文物,其中修复难度最大的是萧后凤冠。凤冠的丝织品部分已经腐烂,金属部件夹杂在泥土里,凤冠中铜质装饰非常细小,腐蚀严重。目前,已被整体提出送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修复。

  “李倕冠饰、裴氏冠饰和萧后凤冠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杨军昌介绍,从结构来看,“裴氏冠饰”出土部件比较完整,但已全部散落,考古人员根据散件,结合文献等资料进行了复原。

  萧后凤冠在发掘过程中作为整体提取,目前在其表面发现了一些残件,表层结构比较清楚。“它的表面都是一些花朵,花朵由三部分组成,有花柄、花托、花蕊。花柄是用直径0.5毫米的铜丝锤打成形的,花托是用0.2毫米的鎏金铜箔片构成,花蕊是玻璃的。”

  杨军昌表示,“裴氏冠饰”和萧后凤冠在大构件方面比较接近,考古人员将在“裴氏冠饰”成功复原的基础上,对萧后凤冠开展前期研究,利用X光和CT扫描等无损技术手段,制订保护修复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