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星期四论坛”第九讲成功举办
[时间:2014-6-5 作者:郭家旭]
6月5日晚19时,我院 “星期四论坛”第九讲在长安校区图书馆顺利举办。我院臧振教授为本次讲座作了题为《西周丰镐成周说》的报告。本次论坛由庞慧副教授主持,吸引了院内外众多师生参与。
讲座中,臧振教授首先向大家引入了“宗周”、“成周”两个名词,并解释了学界普遍对这两个名词的解释:“宗周”指丰镐,所谓“成周”指的是洛邑。臧振教授对这两个名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宗周”指的应给是周原,而“成周”指的是丰镐。臧振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在接触了金石学和考古学资料之后,对于西周时期周王室和诸多贵族的居住和礼仪活动主要是在周原还是在丰镐产生了疑问。接着,臧振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殷末周初“成周”之名的含义:周原的考古发掘中表明西周贵族的宗庙位于这一带,周原是西周贵族的主要居住区和活动区;丰镐遗址的考古发掘则说明了镐京实际上并无贵族聚居;依据《诗经》的记载,文王在丰邑只来得及挖沼筑灵台,而来不及筑城,“成周”之名得于城的大小,丰邑一城应该只是当时作为文王一个诸侯的军事据点而存在的。由孔颖达的记载可以推知,至少在文、武、周公时期,丰镐并未建成都城,王公贵族更没有舍周原而迁丰镐,丰镐只是政治军事前哨,而经济与宗教的根据地,还在周原。因此这时期的周原,自应称为“宗周”。随后,臧振教授为大家详细解读了“丰镐成周说”的内涵,《史记》等古籍记载,文王、武王及周公死后都葬于“毕”,臧振教授对于“毕”的具体位置作了一定的辨析,并且对《史记》中对“成周”地名的不同指代做出了一定的解释,臧振教授认为,这其中可能是地名的迁移所导致的,西周时期的“成周”指的是丰镐,而东周时期,随着都成的迁移,“成周”逐渐和洛邑联系到了一起。最后,臧振教授对一些有关“成周”的铭文进行了释疑,《何尊》铭文中明确有成王五年“迁宅于成周”的文字,是对解释西周丰镐成周说最有力的证据。《令彝》铭文中也有相关记载,可以为“成周”在西周时期指的即是丰镐提供佐证。
臧振教授的报告结束后,同学们以及参与报告的朱君孝、郭海文两位老师分别和臧老师做了交流。臧教授的本次报告内容丰富,旁征博引,运用大量的史料和考古成果对“宗周”、“成周”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报告,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