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星期四论坛迎来第四讲,本次论坛特邀我院张懋镕教授做了题为“曾国之谜”的讲座。郭妍利副教授作为主持人,简单介绍了张懋镕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一批青铜器墓地情况,为张懋镕教授的讲座做了很好的铺垫。
张老师的讲座主要围绕困扰了学术界30多年的一个难题展开,即在随州地区出土了若干青铜器的“曾国”不见于文献,而文献资料中定都于随州的‘随国’却没有发现相关的考古资料。考古发现的“曾国”和文献记载的“随国”是不是同一个国家?两者到底是何关系?张老师从问题最开始的提出讲起。从北宋开始,学者就注意到铭文中记载的曾国,清代阮元提出曾国是“鄫国,夏之后”。此后近百年间,各家对曾国的族属、性质等问题争论不休,其中李学勤先生通过论证,认为曾国是一个姬姓诸侯国,即文献中的“随国”,但是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随着考古新资料的发现,其中一件重要的“楚王鼎”铭文中首次出现了“随国”,“随”终于从文献资料走向了考古资料。最清晰地是2013年底公布的随州文峰塔墓地采集到的一件残钟,钟上铭文记载的曾国历史事件与文献中提到的随国历史事件如出一辙,曾国之谜最终揭晓。张老师的讲座,步步为营,层层剖析,引人入胜,最后张老师落脚于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此,张老师提出了四点看法,第一,“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第二,要善于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证相结合;第三,科学研究需要预见性;第四,科学研究需要耐心、执着与自信。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张老师回答了到场老师和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进一步解答了一些与“曾国之谜”相关的疑问。
张老师的讲座以小见大、深入浅出。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西周、先秦等考古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大家以后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以及整个历史相关内容的学习都具有积极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