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研究生“集贤讲堂”学术报告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0-12-03点击量:

12月2日晚七点,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集贤讲堂”系列讲座(研究生日新论坛第23讲)之《日本遣唐使概说》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报告由日本著名学者金子修一主讲,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文玉主持。

报告会开始前,杜文玉教授向到场学生简要介绍了金子修一先生的基本情况:金子修一先生是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原日本唐史学会会长、日本著名的隋唐史和中国古代礼制研究专家。

随后,报告正式开始。金子修一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对于日本遣唐使研究的新视角。他认为在唐代时候日本的遣唐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在公元630年,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并于632633年间同唐使高表仁一同归国,同时也有部分留学生、留学僧同行。此后,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尤其是第二次遣唐时用两艘船采用了以前没有走过的道路到中国,导致中途在海上遇难,因此在日本的史料中未得到记载。第四次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在659年来到中国,并在洛阳受到唐高宗的接见。第八次派出遣唐使的时候,日本开始学习中国,颁布律令,成为律令制的国家,并改年号大宝。

金子修一先生同时提出,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当时进入中国的遣唐使只来自于日本,旧唐书中也记载了武则天在长安三年接见了日本使者。而杜嗣先的墓志中就有“皇明远被,日本来庭”的句子。说明了皇帝的明德到达日本,所以日本使用中国的律令建立新的制度。在这里,金子修一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由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和制度,在中国隋唐时期,就颁布了许多律令,因此认为中国在隋朝到唐玄宗时期成为律令制的国家也是可以成立的。最后金子修一先生认为后期遣唐使的规模很大,每次来中国有500人左右,主要是由于8世纪以后,日本、中国、渤海三个国家相处和平,文化交流非常多。

在报告结束后,杜文玉教授对本场报告做了总结。他对金子修一先生的研究成果表示赞赏,并鼓励同学们要学会用宏观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及要用金子修一先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观念研究中日关系。

此后的交流环节中,到场的同学们都纷纷围绕今天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提问,金子修一先生均一一耐心作答;或有些交流不便之处,他还屡次写下中文让同学们便于理解。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本期报告会在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