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19时,我院“星期四论坛”第七讲在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办。刘九生副教授为本次论坛作了题为《秦始皇陵墓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报告。论坛由于赓哲教授主持,吸引了院内外众多师生参与。
于赓哲教授首先介绍了刘九生副教授的生平与学术成就。随后,报告正式开始,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俑、车、陵。
刘教授首先就“俑”展开了介绍。刘教授说,所谓“俑”其实是“郎”,即郎系统,也就是近卫侍臣系统。这一说法与之前史学界流行的认为兵马俑是军队的观点大相径庭。刘教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第一,从形态上看,秦俑高大威猛,穿戴讲究,与普通的士兵有很大区别。刘教授结合了大量的数据和考古成果证明了秦人的普通身高和秦俑的身高差距。第二,从俑的所在地来看,俑在司马门之外1500米处,而司马门是要害之地,群俑定格于此,足见其地位之高,并非一般国家军队可比拟。第三,从坑位来看,俑是礼仪范式的呈现,而非“军阵”的布置。因为俑的排列不符合伍法,却符合对皇帝的保卫制度。刘教授指出,之所以认为“俑”是“郎”,还与我国古代传统的郎吏制度有关。
接着,刘教授解释了“车”。与前人的“安车”、“灵魂乘车说”不同,他认为,车是秦人献给皇天上帝的礼物。首先,秦始皇陵的车马是在西墓道发现的,这一位置对应西宫。西宫意为咸池,咸池正是皇天上帝放置车马的地方。其次,从坑的形状结构来看,一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组车马。坑内车马都密封装箱,坑的结构复杂,很难进入。再次,秦人从商周以来就有车马祭的传统。
随后,刘教授又阐述了他对“陵”的一些看法。刘教授特别提到,他在这里所说的“陵”不仅仅是指地上建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陵墓。秦始皇陵正是秦始皇的通天之路。刘教授首先为我们明晰了“骊山”和“丽山”的概念:“骊山”是指自然造山运动形成的,宛若骊马;“丽山”则是始皇陵墓,人工穿治而成的封土形状。刘教授说,丽山极有可能是仿照昆仑建成的。依照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昆仑正是墓主升天的一个凭借。丽山与昆仑的相似之处,从外部看,丽山和昆仑一样是一座三阶的山,人们认为登上昆仑的第三阶可以通向皇天上帝处。从内部看,根据“863”项目的勘探结果,发现在秦始皇陵内有九级台阶式细夯土方城,筑在地宫之上,跟地宫与封土密为一体,里外相连,上下通透。这与昆仑的增城九重契合。刘教授还从天文的角度来说明了丽山园与天象的对应关系。这一切都说明,丽山是为了达到“地通天”之目的、也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物。
最后,刘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对郎官数量的疑问、皇天上帝与西王母之间关系的猜想等一系列问题,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刘教授说,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此勉励同学。
刘教授的报告内容极其丰富,旁征博引,运用大量的史料和考古成果来对秦始皇陵的情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报告,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