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研究生日新论坛第二十六讲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0-12-13点击量:

 

12月10日晚七点,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日新论坛第二十六讲在长安校区文渊楼436教室开讲。本次报告的主题为《清华简< 保训>的相关问题》,由历史文化学院08级中国古代史先秦史博士谢伟峰主讲。

报告会开始前,主持人向到场学生简要介绍了谢伟峰博士的基本情况。随后,报告正式开始。首先博士对于清华简的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人们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这批竹简的年代是战国中晚期之际,约公元前300年左右,简的数量一共有2388枚,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的内容现译出九篇,分别是《尹至》,《尹诰》、《程寐》、《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以及《保训》。

接着,博士主要讲述关于《保训》中关于“中”的解释的问题。首先他举出周文王与周武王之间的一段对话中的两段文字,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字的五种观点,主要包括李学勤认为“中”是一种思想观念,“中”即是中道;第二种观点是与诉讼有关的判决书;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即是“众”,即民众;第四种观点则是由李零提出的,认为“中”就是中土,即现在河南河洛地区。以及目前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从“中”的字形分析,认为有旌旗之意。

后谢伟峰博士提出了自己对于“中”的理解,他认为对于“中”字的解读应该从全文分析,“中”即是“忠”,即是“志”“德”,围绕着自己的观点,博士举出了一系列的文献证据,包括《吕氏春秋·遇合》中“凡举人之本,太上之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以及柳诒徵对于“忠”作为一种品德做出的论述等。继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即是恪尽职守,形劳天下。

在报告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博士和到场的同学们进行交流,同时谢博士还和大家分享了研究生学习阶段应该采用的学习方法,要将自己的研究集中一点,将一个点做深做透。同学们都被谢伟峰博士广博的知识面深深折服。本期报告会在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下圆满结束。

上一篇:停课通知

下一篇:日新论坛第27讲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