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1年研究生“日新”学术年会举办
12月2日上午,由我院研究生会主办的2011年研究生“日新”学术年会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层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贾二强教授、党委书记丁虹老师、副院长梁志胜副教授、王晖教授、白建才教授、徐涛副教授、闫东凯老师、西北环发研究院李大海老师、研究生辅导员柴永昌出席了开幕式,“日新学社”发起人之一、2008级中国古代史方向卢中阳博士和校研究生会副主席白峰也作为特邀嘉宾到场。报告厅内群星闪耀,学术气氛高涨。
本次学术年会开幕式由我院研究生会主席王春阳主持。首先,柴永昌简要介绍了举办“日新”学术年会的缘由和初衷。接着,院长贾二强教授讲话,在对举办学术年会这样的活动表示赞许的同时,贾院长指出,“无交流不学术”,研究生学习应当注重交流,并建议发挥“日新”论坛的影响力,与其它院校加强相应的交流,鼓励到场同学应当“志学高远”;他同时还强调了应用网络平台学习的重要性;最后,贾院长庄重宣布:“历史文化学院2011年研究生日新学术年会开幕!”。随后,卢中阳博士讲述了“日新学社”创立之初的故事,并就如何扩大“日新”论坛的影响力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在北京大学、云南大学访学期间的学术交流经验,令人耳目一新。
卢中阳博士发言结束后,学术交流正式开始。第一场主讲人是世界史专业史澎海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冷战初期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他从选题背景、引用材料讲起,介绍了美国在冷战初期对泰国发动心理战的历史地理背景、目标、方式,并从四个方面分析美国对泰国发动心理战的原因。在讲述过程中,史博士引用了诸多美国解密档案,极大的提高了文章整体的学术性。最后,他提出,美国对泰国发动的心理战达到了其目的: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重要合作伙伴。随后,白建才教授进行了点评,他对史博士的选题表示赞赏,认为该文引用资料丰富、论述详尽,具有“管中窥豹”的作用。最后,白老师也指出了其中不足:在档案文献利用方面尚需完善。
第二场主讲人是中国古代史专业王向辉博士,他做了题为《大禹治水的一种新解读》的报告。他以散文思维作史学论文。在报告中他首先对国外学者的治水建国理论提出疑问,随即提出自己的理论——救灾建国,在对大禹治水的史实进行分析的同时他进而把思路推向楷模政治,最后,他提出应当扬弃大禹治水在中国人心目中建立的某些观念。点评人王晖教授认为,王博士文章的优点在于其散文的形式能够促进思维发散,但文章未能将问题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
第三场主讲人是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刘远晴博士,她的报告题目为《早期冶铜技术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交流与传播》。她在报告中重点讲述了两个方面:金属成分以及器形与器类的组合。她的报告配有十分丰富的表格和图片,使原本抽象、生僻的器物变得简单易懂。在通过器形比较论述西亚对中国铜器的影响、二里头文化对周边的影响之后,刘远晴博士提出,铜产品的起源性研究不能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而应当综合考量,即使在技术由外传内的情况下,生产也多受当地因素影响。点评人徐涛副教授认为,该报告材料丰富,选题十分有价值。
第四场主讲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熊群荣博士,他的报告题目为《冯国璋与袁世凯关系论述》。他以时间为顺序,以历史事件为研究节点,对袁世凯和冯国璋之间的关系作了概览。他论述了冯国璋在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执掌北京政权、打击南方革命党等事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描述了冯国璋从消极抵制走向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从而加剧北洋集团分裂的过程,最后他分析了冯袁反目的原因。闫东凯博士在点评中首先谈论了辛亥革命史学在中国近代史学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他认为,北洋军阀研究一直是相关史学界的薄弱环节,在今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大背景下,熊博士报告的选题更有意义,期待熊博士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上午最后一个主讲人是中国古代史专业王浩远博士,他的报告题目为《历史研究与有用于世——方志史料与城市景观》。王博士以史念海先生提出的“历史研究应当有用于世”的观点作为报告指导精神,以自己的家乡滁州为例,在研究方志史料的同时关注现实,并探索一种古今结合的学习方法,致力于从史学研究者的角度在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与重建这一课题发挥自己的作用。王博士作报告的风格诙谐幽默,而他在报告中展示的大量图片也使同学们领略到历史学原本贴近生活的一面。最后,王博士提出,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应关注这些景观的现存状况及其保护状况。在本日上午的年会即将结束的时刻出现了极为有趣的一幕:王博士的点评人李大海老师提出了截然不同于报告人的看法,他认为,文物保护不完全取决于历史研究,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淘汰一些历史遗迹是完全正常合理的。其实,这种观点的碰撞不正是学术讨论的魅力之所在么?“日新”论坛的精髓就在于“争鸣”。
下午,学术年会分组讨论在文津楼举行,分组讨论在三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分別是世界史分会场、中国史第一分会场和中国史第二分会场。
在世界史分会场,史宏飞同学以《中美解冻过程中的罗马尼亚渠道及其关闭原因》为报告题目,从中国、美国、苏联以及巴基斯坦渠道四个方面分析了罗马尼亚渠道关闭的原因。蔡荀颖同学报告的主题是《古希腊重装步兵体制的结构及其变革原因的军事角度探析》,通过史实材料指出重装步兵在希波战争中的作用,以及重装步兵队后来的马其顿方阵、罗马军团体制的影响。哈云青同学探讨的内容是《苏联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1947-1949》,通过分析、研读苏以关系档案,以有力的证据指出苏联在捍卫分治方案、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助推以色列入联合国申请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并指出在苏联对以色列的军事、移民、外交支持中,外交支持是最稳定的。刘磊同学的报告主题为《苏俄内战的起源》,重点论述了内战起源、白卫军失败原因、内战的意义等方面,同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胡莉同学论述的主题为《从英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和平主义运动看其绥靖政策的形成》,从和平主义运动、绥靖政策、二者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感悟对选题做了深入的阐述。报告结束后,李秉忠副教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而细致地点评,并就相关问题与同学们作了交流。
中国史第一分会场,祖奇同学以 《中国古代针灸》为报告题目,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古代针灸的起源、发展时期、种类、针灸穴位、疗效及缺陷,并结合自身实践,解答同学的疑问。耿冠静同学以《从< 礼记>看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为题,利用丰富的资料,详细论述战国以后妇女社会及家庭地位的变化,并且分析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霍斌同学的报告题目是《中古时期毒药考辨》,通过对“毒药”概念的界定,利用史料分析中古毒药的概况,并解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于涛和尹江伟同学分别就《人面鱼纹图腾说的几点质疑》和《关于西夏文书档案保密制度的一些探讨》等专门问题做了严谨细密的考辨论述。报告结束后,郭海文副教授对报告做了点评,指出其优点与不足,要求低年级同学应该认真学习报告中的闪光点。
中国史第二分会场,彭贺超同学报告题目为《关于一战期间冯国璋对中德关系的态度转变探析》,利用原始史料特别是1917年北洋政府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冯国璋关于参加对德作战的态度经历了两个时期。这种态度的转变主要由于两个原因即:调和府院之争,稳定国内秩序;警惕日本渗透中国内政。李娜娜同学报告的题目是《顾准的商城岁月》,根据其生前在商城的日记,就顾准在生活中的劳动改造、饥饿、精神折磨、所见所闻以及对道德败坏和中国体制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接着,傅正、孙巍、王磊、武丽玮几位同学分别做了题为《清际汉学“德”、“智”内涵之嬗变与经学的完结》、《历史学的走向——科学、社会科学及语言学转向的历史学》、《浅谈高考命题对于历史教科书的倾向性》、《三十年代的东北》的报告,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富有吸引力,得到点评老师李亚平副教授的肯定。
下午6时许,2011年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日新”学术年会圆满结束。本次“日新”学术年会是我院研究生会在“日新”论坛基础上的一次尝试,通过这次年会,不仅展示了我院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增强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还给广大研究生同学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期望以后的年会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