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历史教育学科学科建设暨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学术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25-09-25点击量:

为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聚力解决研究生教育相关问题,我院于9月20日在长安校区举办历史教育学科学科建设暨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学术论坛。学院党委书记孙伟、副院长郭响宏,西北师范大学姬秉新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陈辉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李艳洁教授,西南大学袁从秀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王德民教授,青海师范大学袁亚丽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楼建军教授,铜川市王益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庞明凯老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历史学科中心主任田茂刚老师,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任鹏杰教授、郭富斌教授,学院蔡娜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苏争艳副教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冯丽珍主编参加了本次活动。论坛开幕式由徐赐成教授主持。

郭响宏副院长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育专硕培养的发展情况,对历史教育学界各位专家对我校历史教育学科建设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历史教育专硕的培养成为国家战略任务,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历史教育专硕是我们历史教育学人和各大师范院校共同面临的挑战,期待各位方家相聚一堂建言献策,为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贡献智慧。

姬秉新教授作主旨报告,他系统回顾了自身主持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项目,参与制定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委会副主任及主编工作经历;采用口述史方式,系统阐述了我国历史教育学科从“历史教学法”至“历史教学论”“历史教育学”演进、变迁与建构的过程;指出在历史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需充分关注少年儿童的学习策略,并需对少年儿童的学习进行教学法指导;并就我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的责任、义务与担当进行论述,对学会组织未来如何搭建历史学科教师教育的发展平台进行了设想。

四川师范大学陈辉教授指出新时代教师需要高素质、专业化且具备教育家精神。他深入思考了新高考“3+1+2”模式之下历史教师所面临的时代挑战,探索了历史教育硕士本硕连读乃至本硕博连读的培养路径,历史教育硕士实习实践的优化方案,提出历史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发挥引领性作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李艳洁教授针对内蒙古边疆地区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在内蒙古“凝练北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策略。据此探索出: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实现价值深度融合;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沟通与认同;重构历史叙事,推动教材与学术对话三条具体的实践路径。

西南大学袁从秀教授深刻剖析了目前我国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困境与重点问题。针对论文选题太浅或太大;论文内容的创新性和重复性矛盾;论文研究方法的单一与失范;论文架构与逻辑的缺陷;论文论证中理论和实践亦形成 “两张皮”现象;论文结论与建议的空泛化;论文文献引用不规范等问题。袁从秀教授据此提出了:论文选题要“小切口、深挖掘”;优化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严守学术规范提供真实、典型案例等破解之法。

铜川市王益中学正高级教师庞明凯老师从中学历史教育实践者的视角,对历史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进行了思考。他认为一线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坚实专业根基,通达史学素养,追求智慧教育;一线教师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积极应对数字与数智教育变革,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推动史料教学,开展精准评价,养成辩证思维;指出研究生实践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环节需要强化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早实践、长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任鹏杰教授指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需认真研读中央有关教育政策与相关文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未来教师良善人性、健全人格、高尚人品的淬炼与培育。他希望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够像史学家一样严谨思辨,像哲学家一样启迪智慧,像教育家一样践行育人。

安徽师范大学王德民教授深刻剖析了当下历史教育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针对学科建设尚缺乏独立的学科立场、学科理论、学科规范等痛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指出历史教育学科建设需不断锤炼历史教育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在研究领域上要拓展与深化历史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期待历史教育期刊能开辟相关专栏,进一步提升学术品位。

青海师范大学袁亚丽教授对青海师范大学在藏区的独特教育地位与重要教育价值进行了介绍,根据青海地区教师培养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研本学习一体化”教师培养路径。她在强化研究生教学技能训练、关注课程体系结构性矛盾、坚守主流史观与尊重学术多元之间找到平衡等方面提出个人对于研究生培养的见解,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如何因地制宜、如何因材施教提供了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郭富斌教授明确了教师、教育、国民之间的正向影响关系,指出当代教师必须坚定不移践行教育家精神。他强调卓越的历史教师应充满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情怀,要将教育变成培养身心和谐的健康人、品质高尚的文明人、知识渊博的现代人、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人的事业;卓越教师还需具备深刻的现实关怀意识与学术前沿意识。

山东师范大学楼建军教授与参会专家分享了山东师范大学培养本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若干经验。一、关注学科入门:通过研究生课程设置建设有历史教育学八大核心模块课程,构建起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体系;二、强调基础夯实:强化阅读积累与理论积淀,精选出100种核心书目以供研究生阅读学习;三、课程聚焦:重点建设《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两门专业课,抓好培养过程的“牛鼻子”课程。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历史学科中心主任田茂刚老师向参会专家汇报了《为思维而教,向未来育人》的学科教学思考。首先,他明确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文学科的战略价值与思维诉求;其次,分析了学科教学中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过程叙事与既定结论、思维认知与紧张课时、教师成长与安身立命、政策导向与未来需求、社会舆论与价值判断以及数智赋能与伦理危机七组矛盾;最后,提出了从“教书匠”到“大先生”、从“应试者”到“思考者”、从“结论灌输”到“过程探究”、从“课时驱动”到“思维驱动”的四大破局之道。

徐赐成教授在论坛总结中归纳与会专家富有成效的建设性意见,并提出若干回应和思考。第一,历史教育学科建设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又面临现实挑战。学科建设在宏观层面由国家意志主导,但在微观层面受教育学、历史学的深刻影响,关键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第二,历史教育研究队伍亟需整合,当前历史教育研究队伍虽然庞大但较为松散,倡导历史教育学科加强研究队伍的整合,团结各方力量。第三,历史教育学从本质上而言具有宏大功能与独特价值,历史教育有助于人类走向美好。此外,徐赐成教授还指出历史教育学作为交叉学科,亟需形成专属历史教学的研究方法,构建历史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总结工作。

本次历史教育学学科建设暨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本次活动不仅搭建了我校与全国各大师范院校历史教育学专家学者及陕西省一线中学教学名师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也为深化研究历史教育学学科发展与历史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院将以此为契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继续向着推动历史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及培养高素质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