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各学科教师在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基础上,始终立足学科特点,积极发挥经世致用的作用,献策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

       1.积极筹办学术会议,创办学术刊物,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学术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年来承办了“国际长安学论坛”、“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中国世界近代史年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创办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唐史论丛》等重要学术刊物,就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学术热点、历史教育等展开讨论,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历史学的发展,为推动中国历史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积极发挥智库作用,献策国家战略。立足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尤其是长安历史上的国际地位,我们积极筹建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国际长安学研究院,推进长安学研究。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与历史各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注重在夯实丝绸之路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献策国家战略,从实质上服务于国家大战略和地方政府的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突出表现在以历史各学科为基础,整合国内外相关力量,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决策和实施的各类研讨会和咨询会,发挥智库作用。

       3.普及历史知识,弘扬优秀文化。为更好地让大众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及时追踪热点问题,历史文化学院各专业教师编写了一批通俗读物,普及历史知识。同时,利用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班等平台,开设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密切联系历史与现实,如唐代监察制度、乌克兰危机、伊斯兰国真相等问题,大大提升了大众对历史内涵的理解。有些教师利用百家讲坛等知名栏目,传播历史,弘扬优秀文化。

       4.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高校除了要引领学术发展,也有责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历史各学科的优势在于可以追根溯源,在此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以此为指导,我们不仅承办了各类涉及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培训班,而且为各级干部举行专题性质的讲座,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国家“国培计划”,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贡献力量,从而发挥了历史各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案例一:筹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搭建学术平台,引领学术发展

       多年来,历史文化学院积极筹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讲座,创办学术期刊,搭建了诸多优质学术平台,在引领学术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筹办“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等学术会议及讲座

       自2007年以来连续举办的“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是教育部批准立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至今已举办9届。本论坛以培养青年学者为己任,邀请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就历史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前沿问题展开讨论,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我校历史各学科的一张名片。

       另外,召开学术研讨会是推动学科发展、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历史文化学院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举办了第七届历史学前沿论坛(2013)、西周金文与西周史学术研讨会(2015)、长安学与古代都城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世界历史上的和平、战争与冲突化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英国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公开较量、秘密争夺与东西方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阿富汗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吸引了海内外大批一流专家学者,各种观点和思想在此碰撞,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2013年由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公开较量、秘密争夺与东西方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呈现出年轻学者学术思维活跃、研究论文富有中国特色、前沿思想厚重等特点。会后,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黄立茀等学者专门撰文肯定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贡献。还比如2015年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从宏观视野总结了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的成就,探讨了未来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参会的老一辈学者主动分享他们的治学经验,积极助力青年学者成长。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世界历史》杂志等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大量及时的专题报道。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推动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创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扩大学科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由史念海先生创刊于1981年,为CSSCI来源期刊,现任主编侯甬坚。 本刊主要刊发有关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最新成果,以及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学术评论等,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其发行面覆盖美、日、英、法等30多个国家。

       《唐史论丛》由史念海先生创刊于1986年,为CSSCI来源集刊,现任主编杜文玉。作为我国唐史学界的重要刊物,它在凝聚我校唐史研究的基本力量、推动海内外唐史相关学者的交流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都研究》创刊于1983年,以推进和提高中国古都研究水平为宗旨,致力于刊发古都历史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对促进中国古代都城研究、当代文明进步、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安学研究》创刊于2015年,依托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长安学研究院,以古都长安为研究中心,致力于搭建一个不同视角、不同学科整合与交流的优质学术平台。

       此外,还有正在筹划出版的《医疗、社会与文化集刊》。

       案例二:普及历史及文物保护等知识,提升大众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弘扬优秀文化

       历史文化学院各学科教师自觉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公众史学的推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出版历史普及读物

       近年来出版的历史普及读物有:王双怀的《大唐贵妃》,于赓哲的《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与《狄仁杰真相》,杜文玉的《西安十三朝》与《图说中国古代饮食》,史红帅的《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与《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白建才的《俄罗斯帝国》、《世界名将正传》、《世界阴谋家正传》、《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郭响宏的《世界古都丛书•雅典》等。

       王双怀被聘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张华腾的《陕西光复——辛亥革命在陕西》获2012年度全国社科普及读物优秀奖、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著作奖。

       参与中央及省市电视台历史文化类节目的制作

       1.中央电视台的相关节目。于赓哲主讲的“百家讲坛”电视讲座主要有:《狄仁杰真相》《发现上官婉儿》《大唐英雄传》《大唐巾帼传奇》《开元盛世》;中央电视台4套《文明之旅》播出了于赓哲主讲的《神医华佗》《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王双怀主讲《大唐贵妃》,成为本学科第二位上“百家讲坛”的老师。李令福、史红帅参加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西安城墙》与《穿越陕甘》等节目的录制。徐涛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的《讲述》《法律讲堂》《午间新闻》等栏目,向社会公众宣讲文化遗产保护知识。2015 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法律讲堂》栏目制作了十二集的大型文物保护法制节目《护宝之战》,徐涛作为主要专家全程参与了节目的互动与评述,以案说法,解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该节目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引发人们从法制与社会层面对文物保护的窘境进行深入思考。

       2.省市电台或网络平台的相关节目。王双怀在西安卫视主讲《刀光剑影玄武门》、《李世民的为政之道》;还接受湖南卫视、陕西卫视、西安电视台、西安广播电台的多次采访,讨论女皇武则天、上官婉儿等历史人物。于赓哲担任陕西卫视大型乡情文化探秘竞赛节目《你不知道的陕西》特邀嘉宾。张华腾为上海电视台录制《北洋军阀覆灭》,还为新浪网制作《纪念二次革命100周年》等相关节目。白建才教授 2014年担任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影片《情比山高》的历史顾问,该片于2015年拍摄完成,当年10 月28日在云南昆明市首映,产生巨大反响,获2015年好莱坞国际电影节最佳剪辑、最佳新人奖等多项大奖。

       举办历史知识普及类巡回讲座

       2014年7月,于赓哲为陕西省直机关党员干部主讲《领导艺术的典范——唐太宗的统驭之道》;2015年6月,王双怀与央视四套共同策划两岸四地大学生知识竞赛节目“奔跑的课堂”;2015年8月,“春雨工程”西安市文化志愿者新疆行,分别在吐鲁番博物馆和乌鲁木齐图书馆举办,于赓哲作“丝绸之路文化”的专题讲座。郭妍利每年为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讲授“中国青铜文化与青铜器鉴赏”课程,为来自陕西省各地、各级行政干部普及青铜文化知识,提升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白建才、曹维安、何志龙、王成军、郭响宏、梁红光等先后在陕西社会主义学院、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班等开设公益讲座,就美国政治与外交、乌克兰危机、伊斯兰国真相、西方文明、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美国早期国家制度构建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与此同时,白建才、曹维安、何志龙、李秉忠等人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高校做讲座,拓宽大学生对世界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马瑞映受邀到重庆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地全方位、多视角解读“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历史角度解读古今丝绸之路之变,以全球的视角分析丝绸之路战略的价值和意义,反响强烈。

        案例三:积极发挥智库作用,献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为更好地向国家建言献策,服务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历史文化学院贾二强、何志龙、张萍、沙武田、王双怀、李秉忠等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国际长安学研究院等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活动,为揭示丝绸之路及其重要文化遗产在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做出了贡献。

       创建国际长安学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贾二强作为执行院长的国际长安学研究院,是在教育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由陕西师范大学牵头建立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该院以中国史学科为基本力量,整合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的资源,致力于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长安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与日本学习院大学、韩国忠南大学等海外高校合作,推动了长安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海外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开发,提升了陕西乃至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向心力。

       强化“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

       张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014),以丝绸之路为基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建设历史时期丝绸之路自然环境、交通商贸、民族宗教和城市文化综合信息平台,既体现了丝绸之路交通、商贸、民族、宗教与文化发展格局的变动过程,又可形成综合分析的基础,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2015年6月,沙武田为即将奔赴各国任职的外交干部和各省外办工作人员讲授《中古丝绸之路交通贸易及其影响和意义》,以加深他们对丝绸之路基本历史、重要地位和价值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2015年6月,王双怀向陕西省委、省政府提交《关于启动陕西历史文化遗存信息化工程》及《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提案,为发挥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言献策。

       参与各类研讨,为“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建言献策

       在国家支持发展“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世界史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有关问题的研讨。何志龙应邀多次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与智库机构举办的阿富汗问题高层研讨会、中外关系视野下“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就中阿关系、阿富汗历史等问题进行大会交流。李秉忠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库尔德问题专家,多次应邀参加 “中东局势与中国外交”、“库尔德问题”的政策咨询会,并向外交部门撰写报告,得到了积极肯定。我校特聘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蒂姆•尼布洛克2014年应邀参加“香山论坛”,为推动亚太和平与安全积极建言献策。他们的建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报告已经提交给有关机构。

       此外,何志龙教授利用自己担任全国历史学科教指委委员的机会,积极调研,为历史学科的专业设置和科学化发展建言献策。


       案例四: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各学科立足西安,积极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研修班、培训班,参与文化建设,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陕西省政府主要领导举办专题讲座

       2013年以来,周天游、杜文玉、侯甬坚、李令福等为陕西省政府主要领导和正厅级干部作《西汉历史文化》、《唐朝历史文化》、《统万城历史文化》和《历代迁都史》等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周末讲座,从较高的层次上服务地方发展。

       承办省级培训和研修班

       1.陕西省宗教界中青年爱国人士研修班。2013-2014年,受陕西省委统战部委托,本学科承办了陕西省第一、二期宗教界中青年爱国人士研修班,学员为陕西宗教界中青年爱国人士。本学科教师开设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中国佛教思想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中国道教思想史》等课程,与教职人员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

       2.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项目。为深入落实《2013-2017年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我们积极筹划申报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名城、名镇、名村与美丽陕西课程”,2014-2015年共举办了4期,对陕西省206名县处级干部进行了培训。

       3.承办文博人才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已承办10余次不同主题的文博人才培训班,其中以博物馆业综合培训和文物修复保护培训为主。受训学员来自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多家文博机构,先后有 419名学员接受培训并顺利完成相关课程。这些培训得到委托单位和受训学员的一致好评。2015 年6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我校承办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培训班”,本次培训是国家文物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之一,来自全国多家一级博物馆的55 位学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学习、研讨,学员们对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如何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深刻理解。2014年11月,陕西省文物局委托我校举办“陕西省基层博物馆馆长培训班”。此次培训旨在提升新形势下基层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受训学员来自陕西省 39 家县级博物馆。经过培训,基层博物馆馆长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13年11月,受陕西省文物局委托,我校承办了“提升博物馆公众服务能力研修班”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宣教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也是我校与陕西省文物局签订《共建国际长安学研究院(陕西)框架协议》的一项重要合作。经过培训,来自陕西省 26 家博物馆的 38 名业务骨干,对博物馆如何提升公众服务能力的思路、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2013年和 2014年,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委托我校举办两期培训班,55位受训学员均为该馆中层干部及业务骨干。经过培训,该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4.基础教育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2012年以来,白建才、何志龙、王成军、于赓哲、王双怀等参与各级各类培训项目20余项,累计培训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骨干教师1000余人。其中,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历史培训项目5项,中西部培训项目10余项,省级培训项目3项,在教育部最高规格的国培示范性项目评估中获得第二名的佳绩。

       服务陕西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

       1.策划西部村镇建设。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首席专家,周宏伟组织“三秦学者团队”,在陕西山阳漫川关古镇、三原柏社村实施示范工程,内容包括编制建设规划、绘制地形图、建立下沉式地坑窑,展开传统街巷及建筑的修缮示范等。

       2.参加地方文化建设。胡戟参加大唐西市的规划和建设;杜文玉担任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历史顾问,参与其规划、建设等方面的论证;唐亦功被聘为西安市政府参事,积极为市政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李令福主持靖边统万城绿色都市计划,使久被废弃的古城重焕活力。李化成作为雁塔区第十届政协委员,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对我区幼儿服务行业卫生状况监管力度的建议》、《关于利用雁塔高校老校区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产业的建议》等近10件提案,得到了雁塔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或采纳。同时,他还结合地方实际于2015年申报《外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借鉴研究》,旨在以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为镜,就陕西医疗卫生改革提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终获批为省部共建智库项目。马瑞映通过招投标形式取得了《2015年陕西福彩社会责任报告》项目支持,最终研究成果将直接为陕西社会福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3.发挥专业优势,为繁荣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2015年,马瑞映投标的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与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正式立项,阶段性研究成果专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9日),最终研究报告《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情况及繁荣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全国 31 省市自治区的对比分析》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和建设性意见,受到陕西省哲学社科规划办高度重视。

       4.推动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宋永成和他的团队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受教育部《中国教师报》委托,一直致力于推动陕西和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在广东、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大学、中学做过50多场课改专题报告。2011年12月,他发起并组建了“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目前成员学校有 500多所,是全国最大的公益性区域课改组织。2013年12月,组织召开了“西北地区首届中小学课改学习小组建设与评价培训会”。2014年7月,由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与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联手,同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学校一起,组建了“西部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把教育硕士培养与新课改结合在一起,为全国教育硕士培养开辟了一条新路径。2014 年10月至11月,组织举办了西北地区首届“中国好课堂大赛”,有270名中小学教师参赛,1500多人参会,其规模创全国之最。2015年12月,他组织承办了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北大区首届“中小学课堂博览会”,有来自15个省的2000多人参加,影响极大。这些活动在《中国教师报》、《西安晚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陕西网等许多媒体上均有报道。此外,他还致力于推动陕西省中学教育的国际化。在他的努力下,韩国首尔科技大学、朝鲜大学、忠北大学、新加坡建设局学院已经与陕西镇安慧源学校、柞水中学、泾阳县泾干中学、富平县富平中学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给这些学校授牌,把这些学校作为其生源基地学校。

       5.服务考古一线工作

       西安米家崖遗址是关中地区极为重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0至2011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取大批遗存资料,但因人力紧张及场地不足而未能整理发表。朱君孝主动承担该项任务,以“西安米家崖遗址 2010-2011年考古发掘报告”为题申报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资助。经过三年的系统整理,已初步完成考古报告撰写的基础工作,现已完成 篇发掘简报。

       唐县北放水遗址是先商文化保北型的一处典型遗址,临潼康家遗址是客省庄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两处遗址在历年的田野发掘中均出土了较为丰富的考古遗存资料,学术研究意义重大,但囿于发掘单位人力不足,未得及时整理。我校与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由青年教师胡保华、张寅主持编写两处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




    院长:danghuaixing AT snnu.edu.cn
    书记:yonghuil AT s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