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探寻青铜文明 乐享中华文化——记陕西师范大学“探寻青铜文明”中外学子暑期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1-07-24     浏览量:   分享到: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讲话精神,使国际学生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落实实践育人教育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7月17日-21日,我校45名中外学子前往西安、宝鸡等地共同参与以“探寻青铜文明”为主题的暑期研学实践活动。此次研学实践活动由我校教务处牵头,来自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国际汉学院及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的45名中外学子参与其中。本次研学实践为期五天,分为理论学习、外出考察和小组交流研讨三个部分,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中外学子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关中地区的历史人文风貌,进而体会源远流长的中华青铜文化之美。


中国青铜文明概况、早期巴蜀青铜文明——学术前沿 知识积淀

7月17日上午,来自历史文化学院的郭艳利教授带来题为“中国青铜文明概况”的专题讲座,为大家接下来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夯实了理论基础。郭教授分别从中国青铜文化及其特点、中国青铜文化发现和研究简史、中国青铜器的分类和定名、中国青铜器的纹饰分类、中国青铜器的铭文和铸造及中国青铜器的发展脉络六个方面展开陈述,她为大家娓娓道来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发展研究概况。

下午,来自西北大学的著名考古学教授赵丛苍先生为大家带来题为“早期巴蜀青铜文明”的专题讲座。赵老师围绕“哪些考古遗存可纳入早期巴蜀视线”这一中心问题展开陈述,并向大家介绍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路家河文化及宝山文化等多种青铜文化形态,借此为大家构建了对早期巴蜀青铜文明体系的基本认知。


丰镐遗址、大唐西市博物馆青铜特展——千年古都 盛世遗珍

7月18日上午,小雨淅沥,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中外学子实践研学的热情,为期三天的外出考察于此拉开序幕。研学营首站抵达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在遗址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付仲阳老师为大家讲述了“丰镐二京”的历史沿革,并对丰京遗址的科学发掘历程、遗迹分布范围以及器物的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介绍。随后,他带领研学营学子前往丰京遗址陶窑考古发掘工程保护大厅和丰镐遗址车马坑进行了实地考察。紧接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岳连建老师还带领营员们参观了镐京遗址花园、官庄片区,并就镐京遗址的发掘概况、出土文物类别及房址遗存展开论述。

下午时分,研学营团队抵达大唐西市博物馆,并在历史文化学院毕经纬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馆藏青铜文明特展。毕老师以世界青铜文明为引,将中国青铜文明与西方青铜文明、亚欧草原青铜文明进行对比,指明了中国青铜文明别具一格之处。他还按照博物馆陈列顺序依次介绍了青铜食器、酒器、水器的演变过程,为中外学子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青铜器范铸工艺研究所——礼乐之邦 工匠精神

7月19日,研学营一行探寻着历史的足迹,来到了宝鸡周原,寻觅周文化的源头,探寻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上午,研学营成员抵达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宋江宁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周原遗址概况及其遗存文物。宋老师从考古学的学科特点谈起,提出了考古“自觉”与“体系化”的概念,介绍了基于考古发掘的西周建筑复原工作,并从考古、历史、地理等多维度分析了周原城市选址、兴衰更替等问题。

下午,研学营成员前往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进行实践学习。青铜器模范工艺传承人董子俊老师介绍了中国青铜器的范铸工艺,并利用铸造模具演示了銮铃、马衔、铜镜等器物的铸造工艺,繁琐复杂的铸造过程在董老师细致认真讲解下变得清晰易懂。随后,研学营成员们在铸造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尝试陶范制作,深刻体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秦公一号大墓——华夏重器 叩响文明

7月20日,中外学子研学营一行继续在宝鸡见证周原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璀璨和斑斓,探寻中国青铜文明的亘古奥秘。上午,研学营成员抵达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历史文化学院胡保华老师为中外学子进行导学讲解,胡老师从族源的角度,分析了宝鸡青铜器的重要特征,同时以礼乐文明为线索,启示学生透过青铜物质文明来理解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此外,胡老师还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出发,清晰梳理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培育了同学们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学术志趣。

下午,研学队伍抵达秦公一号大墓。秦公一号大墓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进入陵园遗址,景区讲解员首先介绍了墓主人秦景公的生平,并带领同学观摩体验钟、磬等古乐器。随后,同学们前往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参观,当墓穴遗址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学子们无不为其宏伟壮观的规模所震撼。胡保华老师还透过墓葬的外在形式,向大家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葬俗理念,参观现场学风浓厚、气氛活跃。


祭祀与青铜器、小组交流研讨与汇报——钟鸣鼎食 圆满结营

7月21日上午,研学营继续进行青铜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自历史文化学院的曹玮教授为中外学生带来题为“祭祀与中国青铜器”专题讲座。曹老师首先从古代国家的概念入手,剖析文明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随后,他从中外比较的视角出发,分别列举了古典时期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物质遗存,进而归纳出了中外神灵与祭祀理念的异同。认真听取了曹老师旁征博引、史论结合的讲座,同学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下午,研学营进行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学子们就研学以来的所得所感展开讨论交流,并整理组内观点进行小组汇报。来自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国际汉学院的6名中外学子代表汇报发言。历史文化学院毕经纬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逐一点评,随后,研学营的带队老师亢文青、王辉、忻怿分别为同学送上结营寄语。历史文化学院忻怿老师总结到:“我国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不断砥砺前行。”


至此,我校“探寻青铜文明”中外学子研学营暑期研学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本次研学活动让中外学子在实践中了解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充分感受了关中地区的历史人文风貌,体会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与中国青铜文明的无限魅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我校中外学子的实践考察能力和学术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