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举办“史学理论与历史教育”青年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1-09-26     浏览量:   分享到:

2021年9月25日上午,我院在文汇楼C段424会议室举办“史学理论与历史教育”青年学术沙龙,学院施建雄教授、庞慧副教授、卢中阳副教授、侯亚伟副教授、冯立君副教授等参加了活动,另有校外学者以线上形式参加了讨论。活动由邓锐副教授主持。   

邓锐副教授在沙龙做了题为“历史认识何以失去‘本来面目’?—论古希腊‘历史认识’的原初内在状态与最初外在化转变”的学术报告,指出当代中西语境中的“历史认识”一词,一般都指经过语言文字叙述的认识,这种使用并不符合“历史认识”一词作为“内在状态”的字面含义。“历史认识”失去“内在状态”的“本来面目”而不自觉的以语言文字叙述的“外在化形态”存在,有其历史渊源。古希腊的前史学“历史认识”在探究自然与灵魂的历史时,首先作为内在状态存在。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取代了毕达哥拉斯的“真理”,开启了最初的古希腊历史认识的外在化转变,后来进入此种真理知识体系亦即哲学-科学体系的希罗多德的历史学即是此种外在化转变的重大表现。历史认识的由内到外的转变经过经典科学知识观的强化,导致了当代“历史认识”含义的张力。

卢中阳副教授做了题为“一种不以商品经济为目的的分工体系——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手工劳役专门化研究”的研究报告,提出手工劳役专门化作为形成复杂社会秩序的分工体系,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手工劳役专门化,以满足统治者需要为目的,固定由专门村寨负责生产某项手工产品,尽管分工门类较多,却只有同国家或统治者的垂直联系,并没有直接带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手工劳役专门化是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更是“超经济强制”的结果,因此属于国家主导下的一种强制分工。手工专门化在人类早期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性,对于研究商品经济社会以前的分工制度具有重要价值。与会老师对两个报告进行了认真分析与评议。

施建雄教授对沙龙进行了概括总结,肯定了发言者的研究成果和与会者的分析评议,也对报告进行了专业点评。沙龙也围绕近年来历史教育中颇受重视的“历史认识”等问题展开讨论,多位教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发言,并就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史学理论相关课程设置与改革方案进行了探讨,初步尝试了将史学理论研究与历史教育相结合的研讨方式。